【現場·我在我思】

田國壘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采訪,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多次采訪鐵路部門和鐵路人、自詡頗為“資深”的我,恐怕很難知道“鋼軌押運員”這個群體。


(資料圖)

乘坐350公里/小時的復興號列車,飛馳在祖國大地上,看著車窗外的山川風物疾馳而過,你可曾想過:如此交通體驗,從圖紙到現實,背后有多少勞動者不為人知的付出?

鋼軌押運員就是這當中的群體之一。新建高鐵架設好橋梁后,需要把鋼軌從焊軌基地運送到工地現場,從鋼軌裝上運軌車的那一刻起,整列鋼軌到交付建設工地前,看護的責任就交給押運員了。

這看護和押運的工作,不僅辛苦,而且頗具“技術含量”。長軌車有37節運軌車,足夠裝下500米長的鋼軌,但只有尾車和發電機房能住人,6個人擠在不到7平方米的房間里,由于長途運輸發電機不得使用,車廂空調暖氣也就成了“擺設”;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里,他們一個個裹著厚厚的棉被和大衣,時刻提防諸如過小彎道易歪軌,運軌車制動易發生鋼軌竄動等風險,全程打起十二分精神完成護送任務;鋼軌押運員每個班一個月至少有20天在路上,由于要避讓其他列車,他們很多時候是“夜行軍”,而冬季的夜行最為難熬,車廂漆黑一片,只能用手電照明,入睡時要裹好幾層棉被,把能保暖的物件全用上……

當今時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很多事情都已機械化、智能化了,完成起來就是“動動手指”的事,但實際上,很多行業和崗位仍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堅守、專注和韌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很多時候,那些顯眼的崗位往往“承包”了公眾對某一行業的全部認知,鮮花和掌聲也通常會獻給那些最亮眼的人,而在公眾視線之外,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平凡崗位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日復一日、兢兢業業、無言付出的勞動者,他們同樣需要被看見、被了解。

勞動是平等的,行業和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你在清晨踏上干凈整潔的街道,在寒冷的冬夜等來開著暖風的公交車,當一份熱騰騰的飯菜配送到家門口……你可曾想到,在這些“習以為常”背后,有多少“你不認識我,但我服務你”的勞動者在默默付出。

今年春節,濟南工務機械段57名押運員堅守在崗位上而沒能回家過年。在千家萬戶團圓的日子里,他們加班加點完成了濟鄭高鐵山東段、濰榮高鐵、濰煙高鐵3條新線380公里的鋼軌運送任務。今年春節,數以億計的人搭乘火車回家團圓,這背后是包括鋼軌押運員在內的諸多交通運輸系統的勞動者的共同守護。他們堅守崗位不回家,是為了讓更多人能更順暢地回家。

我們贊美勞動,就要把更多目光投向像鋼軌押運員這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勞動者——他們,用一根根小焊頭支撐起大國工程,用一次次嘗試和努力讓宏偉目標達成,用敬業和堅守保障著社會的良好運轉。敬業、專注、付出、豁達、工匠精神……從他們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這些詞匯背后的生動含義,也深深感受到這些精神所蘊含的強大動能。

標簽: 習以為常 很多時候 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