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國際商報記者 路虹
第七個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6月27日)當天,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和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主辦,度小滿協辦的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活動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主題為“增強中小微企業韌性,加速實現2023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內外數字金融專家、小微企業代表、研究機構、金融科技公司代表等出席活動。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聯合國設立“中小微企業日”,主要是希望增強中小微企業的韌性。中小微企業是每一個經濟體的引擎,小企業發展得好大家才能發展得好,在全球范圍內中小微企業的現狀事實上代表了大部分企業,因為其雇用了最多的員工,尤其在解決窮困就業人口、女性、青年以及脆弱群體的就業上起到關鍵作用。在中國,中小微企業推動了60%的增長、70%的創新、80%的城鎮就業以及90%的新就業崗位,從中可看出中小微企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白雅婷指出,中小微企業若想要在外部沖擊和環境動蕩中生存并茁壯成長,韌性至關重要。這尤其需要中小微企業具有適應性和創新驅動力,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張翼表示,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響,過去三年中小微企業受到的挑戰和沖擊之大前所未有。在疫情延宕反復之下,許多小微企業處于停擺狀態,缺訂單、缺客源,收入來源幾近枯竭;同時租金、人工、水電費等開支卻呈現剛性,原材料成本壓力不減,經營異常艱難。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等機構于去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很多小微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資金鏈危機。其中,近一半(42.7%)小微經營者的季度營業收入低于2.5萬元,33.2%的小微企業現金流可維持時間不超過一個月,超13%的小微經營者已經無法維持運轉。
浙江省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全省有近300萬家小微企業,數量占到全部企業的近90%。該省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這類企業大部分在疫情前都處于較快發展階段,當時的目標是“要不斷做大”;疫情三年,經歷了市場嚴酷的考驗,在當下拼經濟的大潮中,他們則更為理性和審慎,談的最多的是“要先活下來”。與此同時,小微企業抵御風險能力普遍較低,是市場生態鏈中最弱的環節。保企業,就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千千萬萬的中小微企業細胞能夠活下來、再壯大,才能解決就業問題,才能維護社會穩定,才能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毫不夸張地講,中小微企業的韌性是我國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
中國服貿協會首席專家張偉表示,全球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占據所有企業的90%以上,及總就業人口的70%,GDP的50%,這顯示了中小微企業的強大生命力,中小微企業是中國及世界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缺乏資金支持、人力、市場機會和技術支持,這些企業在三年疫情和其他全球危機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張偉引用最新研究認為,中國中小企業各個占比的數據在下降,大型央企、國企占比數據在上升。在這樣時刻,中小微企業應該得到更多關注。同時,面對挑戰,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變得至關重要。通過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能夠實現業務流程的優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拓展市場和客戶渠道,增強企業的韌性和適應能力。
度小滿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金融助力農村小微企業振興項目”的合作方之一,為項目提供資金和數字金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度小滿信貸業務總經理梁嵩指出,小微企業融資難由來已久,實際上小微企業主的信用很優質。如何將小微企業主的優質信用轉化為金融機構可以識別、監測的風險評估結果,需要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小微企業進行精準“畫像”,提高客戶識別和信貸投放能力,拓寬融資服務邊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