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
(資料圖)
陳俊宇
發布每個季度的100個全國“最缺工”職業排行,是人社部門的慣例。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自然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日前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1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如汽車生產線操作工、車工、焊工;有30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如營銷員、快遞員、餐廳服務員;還有23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
“最缺工”職業排行是收集匯總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較為緊張的招聘、求職需求職業崗位信息形成。這一職業排行就像是風向標,將就業領域中存在的供需矛盾清晰體現出來。
其實,“最缺工”崗位一直很難招人,排行中大部分缺工崗位多年都沒變。那么為何在這些領域一直缺工?一邊招工難一邊就業難的矛盾為何突出?這有就業結構性矛盾使然,也有不同時段諸如經濟環境、疫情政策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
春節前后是汽車行業生產旺季,所以第四季度汽車行業相關崗位缺工較為突出,多個技術崗位新進排行,汽車生產線操作工位列排行前十。
快遞物流行業用人需求明顯增加,采購員、郵件分揀員本季度新進排行,快件處理員、裝卸搬運工、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這是基于近期相關行業用人需求增加、缺口加大,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帶來的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和經濟加快回暖、消費逐漸復蘇。
缺工崗位主要缺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一線員工和部分專業技術人員。這其中又可以細分來看。比如在服務業領域,營銷員、商品營業員、市場營銷專業人員等位列“最缺工”前列。為什么這些崗位總缺人?因為這些崗位招工門檻相對較低,且收入一般與業績掛鉤,工作穩定性相對較弱、壓力較大,同時,一些企業建立的淘汰機制也會加劇人員的快速流動,容易出現這些崗位經常缺工的情況。
而制造業技術工種缺工現象,則直接反映了技能人才的缺口。有制造企業負責人坦言,這兩年轉型升級加快,企業最缺的是智能時代的產業工人,即既懂計算機又懂操作的,但現在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與企業需求脫節。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勞動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與高質量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更為關鍵的是,在就業總量壓力下看“最缺工”排行,凸顯了就業結構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崗位長期缺人;另一方面,部分大齡勞動者等依然面臨就業難題。如何大力提升產業發展和崗位供給水平,增強就業吸引力,為勞動者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和穩定的就業環境?另外,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的舉措也正是題中之義。
對企業來說,如何進一步增強崗位的吸引力?對勞動者來說,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身素質?對政府來說,如何做好服務,為勞動就業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選擇?多方合力持續解決,才能讓招工與求職更好匹配起來。
“最缺工”只是表征,當我們深入就業市場肌理就會發現其中錯綜復雜、千頭萬緒,但每一個領域都在就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都需要發力破解矛盾難題。一系列的舉措已經在路上,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單方面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