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強農興農,人才是根本。為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10月30日,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主辦、湖北省休閑農莊協會、武漢市創業服務協會協辦、武漢市工商專修學院承辦的2020年武漢市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在漢陽造文化創意園正式開講。

本次培訓為期7天,全程免費,參訓學員共50名,多為正在武漢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農民,以及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

培訓期間,由高校學者、官方智庫、商界領袖組成的強大師資團隊,將圍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兩大主題,綜合運用理論授課、現場教學、結構化研討等多種教學方式,全面講授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開發設計、觀光農業園區規劃、品牌策劃推廣、農村電商營銷策略等課程。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無論是產業形態、農村社會還是農業從業者的新變化,都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管祥斌科長表示,全面推進涉農人才培養,培訓高素質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廣大農民群眾自我發展的內在訴求。

管祥斌科長表示,本次培訓旨開闊學員視野,增長見識,更新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為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不斷創新培育機制,截至目前,累計培養高素質農民近三十萬人。

根據相關部署,2020年,我省將培育高素質農民不少于 4 萬人,武漢市計劃培訓6587人。

高素質農民成“剛需”

本期學員中,武漢科普瑞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馮翠蘭已經從事農業產業10年了。

2010年,黃陂人馮翠蘭回到家鄉,和朋友一起投資了500萬元,包下村里一篇荒廢的土地,帶領村民們種苗木、養水產。然而,十年過去,由于產品附加值低,效益低迷,馮翠蘭面對的是朋友的撤資和亟待解決的轉型。

馮翠蘭不甘,“還是想拼一拼”,目前,她正在對接農業專家,論證水果種植配套鄉村特色旅游的可行性。通過本次培訓,馮翠蘭希望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也希望可以盡快提升企業農民工的素質水平,“要有技術,也要有情懷,待得住,搞得好。”馮翠蘭說。

湖北半農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洪文也是本次培訓的學員之一。據杜洪文介紹,“半農”得名于國外“半農半X”的都市田園生活概念,

企業目前在木蘭文化旅游圈內建有都市休閑農業核心啟動區,已在黃陂區長軒嶺街道三家店村流轉土地面積1260畝,致力打造一個年齡跨度在2-13歲、結合勞動實踐、文旅研學的親子樂園,孩子們可以在不同的節氣和農時,體驗插秧、割谷、掰玉米、摘花生等農業勞動。

疫情之后,杜洪文看好省內短途旅游的發展。本次參加培訓,杜洪文希望在政策方面補補課,也很期待實操性強的營銷課程,尤其是農莊項目圖解課,“和我們的業態結合度很高,很有吸引力。”

10倍轉化率 電商直播或成彎道超車機遇

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網絡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隨著直播電商成為一種常態營銷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在網絡上為自己的農產品代言。

作為2020年武漢市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的明星導師之一,杭州市余杭區農村電商孵化中心負責人陳術剛,將為學員現場拆解《5G時代農產品電商直播創新營銷的“道”與“術”》。陳術剛將用一天的時間,從人貨場理論、到平臺算法,直播怎么留人、腳本如何策劃,手把手帶領學員實操電商直播。

“從農業文旅的供求兩端來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而電商直播直接解決了這個痛點。”陳術剛說。

“城里人想吃到優質的農產品,想要體驗優質的民宿和農家樂,但不一定找得到,京東、淘寶、拼多多崛起后,線上的農產品豐富起來,消費者又沒辦法分辨農產品是不是來自原產地,我想買的小龍蝦,到底是不是最地道的潛江小龍蝦。”

此時,如何農民開通直播,他們對于產地文脈、民俗的了解,對于農產品種植生產的熟悉,都能最直觀地呈現給消費者。陳術剛說,很多農人在采摘果子、捕撈龍蝦、招待客人的時候開直播,潛移默化間就把貨帶了出去。

由于直播的體驗較好,其轉化率是傳統店鋪轉化率的10倍左右。陳術剛看好武漢農業資源多,旅游發展環境好,“農民或者涉農從業者,即使不懂傳統電商如何經營,但如果懂得直播內容怎么做,也大有可能彎道超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